婚姻絕對是試煉。


婚前我經常就著多數前輩的經驗,不只一次地說著媳婦永遠是外人這種話,但婚後一年的今天,我覺得我必須對這樣的觀念及態度做出更正及反省。

我覺得,如果連自己都把自己當成是這個家庭的外人,那麼,我永遠會是這個家庭裡惟一的「外人」。

抱著這種認為自己是外人的態度在婆家生活,很容易就會覺得怎麼都跟大家格格不入,也很容易認為長輩說了哪句話是針對自己,也因為那扇溝通的門已經被自己關上(更糟的是還會以為是外面的人把門上了鎖),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出不去;出不去與婆家的家庭成員交流溝通,困在自己為自己築好的城牆裡頭。

一直認為自己是外人,於是一句關懷的話語可能變成針變成刺,一個無心的動作也可能變成排擠變成故意,所有的一切端看我們自己怎麼想。剛結婚那段期間,這個道理我還想不透,林小毛又在台北工作不在身邊,當時的情況是我一個「外人」住在林小毛家,不管什麼狀況都只有我一個人去應對。坦白講,當時真的很想搬回娘家住。

我記得有個週末我回台中住,週日晚上回婆家,林小毛的奶奶便問我,怎麼不多住幾天?當時我的心裡很不是滋味,因為我是「外人」,所以奶奶講的這句話讓我覺得她是不樂意我回婆家,也覺得奶奶是不是在暗示”娘家比較好是嗎?那妳就搬回去好了”的那種尖酸刻薄。

就像婚前林小毛與奶奶溝通說,婚後我要每個星期跟媽媽住幾天時,奶奶劈頭第一句話就是:那飯誰煮?,一樣的道理;奶奶只是不擅言辭,不知道如何表達,其實她的意思只是希望結了婚以後要像個家庭,還是要以婆家這邊為主;她的意思只是,我媽一個人住,我的工作又在台中,當時有孕在身,怎麼不多住幾天省得跑來跑去。奶奶的意思很和善,只是老人家不知道怎麼樣把話說得漂亮,更何況對自家人幹什麼說場面話呢?

後來我修正自己的態度及觀念,用心去觀察這個家庭的運作模式,試著與他們用同一種語言,同一種步調生活時,我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有了”我們林家”的概念,也發現自己在與林小毛的原生家庭成員相處時的感覺自在多了。

最近聽到、看到很多人在婆家遇到困難,想搬出婆家或已經搬出婆家,有很多感觸;當然這是別人的生活,我沒有要批評的意思,我只是覺得,是不是也應該為先生想一想,是不是也應該反省一下自己的態度,是不是要修正一下我們自己的腳步?

先生的長輩、家人,在先生過去二、三十年的歲月裡佔了那麼重要的角色,身為另一伴的我們難道不該感謝他們?

也許有人會覺得,我都已經拋下我的父母我的家,那你還想怎麼樣?可是,我們好像忘了,如果我們一開始就不覺得自己是這個家庭的一分子,如果我們的心從不曾在這個家庭裡面,那麼住在婆家或娘家又有什麼差別?

而我們又怎麼能夠用這種理由來說服自己、說服先生說,不主動關心先生的家人/長輩是應該的,對婆家的任何事物都沒有興趣、懶得瞭解也是正常的?我們怎麼能夠這麼做?我們怎麼能夠把對待婆家的客套、冷淡、被動等等行為合理化?

如果我們當媳婦、太太的,一直覺得自己是先生這個家庭的「外人」,一直認為自己是可憐兮兮的小媳婦,一直認為自己委屈了,一直認為自己犧牲那麼大為什麼你們家的每個人沒有體諒我......這樣生活,如何快樂得起來?

人和人是互相的。我一直相信,如果我看不順眼A,這個A即便再熱情、神經再大條,日子久了也一定感受得到;我也相信假如我們在自己及別人身上設定了界線,那麼這個界線會一直存在,自己出不去,別人也踏不進來。那麼,當我們認為自己在婆家受了委屈的時候,該反省檢討的,到底是誰?

到最後,倒楣的就是當初我們很愛的那個人了。一邊是他的原生家庭,一邊是他要牽手一輩子的妻子,要他選邊站,未免太殘忍。男人們會覺得婚後壓力大了,我相信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原生家庭與妻兒之間的拔河/競爭。

我一直相信枕邊人是一個很厲害的角色,剛結婚時感受不很深刻,直到有一陣子我覺得林小毛怎麼對他姊講話很不耐煩,想了又想,才驚覺,原來是我經常抱怨他姊(我真的很討厭他姊的行事作風,因為她凡事都很隨便),日積月累,林小毛也被我影響了。這一驚非同小可,從此以後我想講什麼都很小心,我不能讓自己的偏見及龜毛性格壞了人家三十多年的姊弟感情(雖然感情也沒有好到哪裡去,但總不能因我而惡化)。

我們嫁給一個人、成為人家的妻子,若做不到旺夫益夫,也至少不要讓我們愛著的這個人陷入不孝的罪名、不要讓他夾在原生家庭與我們之間不知所措。

也有人問,凡事都為他想,那我們自己呢?

這個問題我也想了很久,但後來我想,如何製造雙贏(夫妻兩人),如何讓三個家庭(婆家、娘家、自己的家)都和樂融融,不就是婚姻給我們的,最大的試煉嗎?

 

 

 

 

 

 

 

註:這文寫得不三不四,看得懂就將就看看,看不懂的就等我改天有筆感再重寫,我覺得寫得亂七八糟、不知所云。Orz...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cho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