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直都有看雜誌、訂雜誌的習慣,從建築師天下,刻意地要求自己得不斷吸取養份,雖說看雜誌是從小養成的習慣,但在今天看來,有更多是因為焦慮。

焦慮什麼?我也不很清楚,只是一直很害怕腦袋裡空空的感覺;與Sunny男友認識的第一天,曾經聊到這種焦慮。Sunny男友說,那種感覺就好像是大家都有,但自己沒有,或者,大家都知道,就只有自己不知道,好像隨時都在狀況外的感覺;這個世界是個大圈圈、是個大型的球體,而這個球體不曾歇息地運轉著,如果停止往前的腳步,如果有個什麼疏忽,好像隨時會被離心力甩出這個大圈圈外,然後就被淘汰……那種焦慮,大概就像他形容的那個樣子。

除了每個月四本雜誌( EGG 後來改成月刊),我也規定自己一個月至少看完二本書;雖然不確定這樣的自我要求對自己帶來了什麼,但是當杜書伍三個字沒頭沒腦地在報紙上出現,我立刻想起聯強國際;看到 OECD ,雖然想不起全名,可是腦海中會浮現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等字眼;在媒體看見OFF學會想起大前研一,可能還順便想起M型社會、看到HP會立刻想起菲歐娜(Carly Fiorina)......

即便是如此,在今年初還是針對自己訂閱的雜誌做了一番檢討,後來聽了天下雜誌社的建議,退訂 Cheers ,改訂天下;這是因為無法忍受原來自己一直在原地踏步,出社會都六、七年了,還在用新鮮人的角度思考。

我覺得這種焦慮與要求是源自於JC說的一句話。他說,人跟人可以從初見面時的三、二句話判斷是不是有必要/值不值得再繼續交談/交往下去。

就像,某日初識某人,我們談起AOC,我興奮地問他「嘿,那你幾分升城堡?」

當我這麼興奮問他這個「專業」的問題,而他卻給我一個充滿疑惑的神情「啊?」,我立刻就會知道,這個人跟我不同掛、我立刻就知道,這個人在AOC的「專業度」完全與我不同,無法再就這個話題再談下去。

像這種事情,上星期我有很深刻的感觸。上週二(11/14)下午,我才確定11/15早上要評圖;確定這個訊息無誤以後,望著手寫的很多想法,我開始感到焦慮,看見阿佩在線上,便send訊息給她「我剛才才知道明天要評圖。」

過了二分鐘,她傳來一句話:「那妳死定了。」

當時的心情很悲,但是看到她這句話,我立刻笑開來,因為她懂得我的心情。

「懂」這件事,真的很重要,在我的感覺裡。我常在想,假如不懂,至少也得具有「參與」的能力吧。

像Sunny男友說的,他常常聽朋友在談車的事(我也是),第一次聽朋友們很興奮地說誰的車裝了18”的輪胎時,我們的心裡都在想「so what ?」,但是後來再聽到新朋友提到18”輪胎時,我們就懂得露出「哇嗚」的表情,眼睛順便再射出光芒,這樣,我們立刻就會讓新朋友覺得,噢,你是懂的。

不知道是否曾經在這裡說過,我說,對於言不及義的聚會/交談,感到越來越不耐煩;關於朋友的邀約,可能我還是會出席,但總會下意識地逃避。昨天下課,接到一個很久不見的朋友電話,他邀我有空吃個飯;過去與他本來有十分頻繁的聯繫,可後來就少了,因為太沉重。

他總是不斷地在感情上面繞圈圈,一開始總是還試著開導他,末了,卻不耐了,到最後連電話都不想接、不想回,於是漸漸斷了聯絡;這些年來我們的電話都沒有換,昨天接到他的電話,原以為情況和以前不同了,我隨口問了他與情人的近況,沒想到他仍如同過去般,一提起情人便唉聲嘆氣,再談下去恐怕如同過去,與我淚眼相對。於是口頭說了會再聯絡確切的吃飯時間,但我心裡很明白,這一「再聯絡」,恐怕是不再聯絡了。

舊同事碰面,每次都在講當兵、講車、講高中生活,很歡樂,那群人很懂得講笑話,每次聚會總是在大家笑到肚子發痠的情況散會;但是後來我也少去了,因為我不耐於每次聽同樣的事情、每次談論同樣的話題,然而在這樣的心境轉變中,我懂了自己,原來,若是得不到一種新想法,若是無法讓我學到從另一個角度看事情,我寧願放棄去花費這樣的時間。

但是,不得不承認,人性裡終究藏著惰性,今年六月隨機翻譯了the metapolis dictionary of advanced architecture幾個字,也斷斷續續地寫了幾本書的讀後感,可總是無法持續;雖然閱讀這件事一直有在進行,但真得坐下來好好寫下讀後心得,卻還是有難度。

所以,朋友們,請鞭策我,請督促我像友台ned一樣,持續地寫下心得感想;在我開始言不及義的時候,請立刻打醒我;而當我開始老是繞著某一個雞毛蒜皮的議題打轉時,也請大聲喝止我。

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cho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