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型社會的編寫架構是:

                                                     大環境的趨勢
                                                              ↓
                                                企業的機會/策略
                                                              ↓
                                                    上班族的自省
                                                              ↓
                                      由廣大納稅人的角度看政府政策
                                                              ↓
                                                  給政府的改革建言


看到書名時,對於「M」字沒有太多想法,想著可能是micro-什麼東西,也有可能是medium-什麼,翻書以後才知道,通通猜錯。

M指的是國民年所得/可支配所得統計圖的形狀。

先來個題外話吧,關於統計圖的印象。研一的時候曾經做過一份報告,「九二一重建國中小學使用後評估」,得找到一個學校,然後針對九二一震損、震毀而重建的建物進行分析,並且擬出問卷對師生做使用後調查。有些同學比較混,沒有認真做問卷,時間到得交報告了,只好找班上同學填問卷,想要矇混過去;可是老師神機妙算,自己亂填的問卷大多都會被老師揪出來,然後限期重做。

當時覺得很神奇,一直覺得不可思議,老師怎麼會知道同學們是自填問卷的?

後來學期末時老師進行全班報告總評論,公佈了答案。

老師說,有些問題的提問方式一看就能預測曲線,如果不是真正的使用者,填的問卷很容易就會出現破綻。後來還說了什麼,不太記得了,但是我一直記得的是,老師說,問卷回收後分析而得的曲線,大部分都是呈倒V形的。

我在想,如果是國民年所得/可支配所得,做完統計之後所得到的圖像,也應該是倒V形才對,這個社會/國家才正常。

現在回到M型社會。大前研一在M型社會裡所提到的國民年所得/可支配所得統計圖曲線,就是呈M形,M型曲線代表的是二極化,中等/中間的數量減少,顯示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且窮人越來越多的社會狀態。

一般人大多會把自己定位在中產階級,但是大前研一要提出警訊,未來真正的中產階級會減少,原本的中產階級則會持續下滑,變成中下階級;如果原本的中產階級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變成中下階級,還以為自己是中產階級、用中產階級的思維思考、用中產階級的消費模式,將會使自己被打入無底深淵。所以大前研一除了詳細說明整個大環境的改變,也告訴廣大的中產階級該如何調整心態/腳步,最後是給政府的建言。

看完M型社會,有一些感想,其中最深刻的是,每個人請一定要找出自己的價值觀,不要被媒體、大眾牽著鼻子走。

中產階級代表的是大眾,大部分的人都是這樣、百分之八十的人都這樣。如果只是盲目地跟隨別人的腳步,隨媒體起舞,永遠沒有辦法正視自己現在正面對著的困境,也沒有辦法自中產階級邁向中下階級的路途中往回走。

大前研一舉了一個例子,他說,日本的家庭主婦很奇怪,認為只有國產牛肉才好吃,其它都是次等貨,尤其澳洲牛肉是最下等、最難吃的牛肉;因為國產牛肉的價格與澳洲牛肉的價格有很大的差距,主婦們為了買國產牛肉平白無故地多花了很多錢。於是大前研一做了一個實驗,他找了一群家庭主婦來,給她們多種不同的牛肉,但不告訴她們這些牛肉的產地,請她們回去做料理,煎、煮、炒、炸,甚至是煮火鍋,然後請她們留意牛肉的表現。

實驗結果出爐,每一位家庭主婦都認為是澳洲牛肉最好吃,也最容易料理。可是當大前研一告訴她們,這是澳洲牛肉時,主婦們無不驚呼,甚至還有些主婦立刻露出鄙夷的表情說:「難怪吃的時候有一種奇怪的味道。」對於這種狀況,大前研一用「難道這些主婦是用耳朵吃牛肉嗎?」做為評論。

很有趣的實驗。這個實驗讓我反思,在平常生活裡,有沒有什麼事情、什麼觀念是莫名堅持著的?日本人堅持用國貨本是件好事,可是日本的國貨價格卻也奇高無比,大前研一認為這種狀況造成國人經濟壓力沉重,且更糟的是,國貨的品質並非真的最好、最精良。

所以擁有自己的價值觀是件多麼重要的事啊。我相信這個實驗中的主婦們並不是無知,她們只是被洗腦了,固執地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國貨好。

還有置產的問題,像購車。買輛車一個月只開二、三次,但可能花掉年所得的一半或更多,接著有停車費的支出、要找到車庫停放愛車……明明不是非買車不可,可是大家看著同學、朋友都有車,也彷彿被洗腦了一樣,非買車不可。

像這種置產的問題,我想起以前有個老師曾經用了一個很妙的比喻。老師說,他的事務所就在住家樓下,平常開車的機會很少,若有事外出,去租車都比較划算,更何況租車可以開立發票,事務所可以節稅,平常也不用煩惱保養什麼的,怎麼說都是租車好,但他最後還是買了一輛車;因為老師說:「這個很奇怪,不管動產不動產啊,所有權不是自己的就很奇怪,像妓女。」

很妙,很好笑。

但是好像大部分人都一樣,無法跳脫這種思維;我在想這也許跟民族性有關,華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甚強,不管怎麼樣一定要買房子,總覺得租也不是長久之計,車也一樣;也許整個民族漂流太久,渴望長久、穩定吧,我想。

大前研一還是認為應該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沒有必要,那為什麼要跟著大家的腳步行進?(但我想這與民族性有關,要改變思維不太容易)

這本書還提到很多關於國家稅收的問題,吸引我注意的是大前研一認為應該更改課稅制度,將「所得稅」改成「資產稅」。由於我對稅收這種事情沒什麼概念,所以只能膚淺地單就大前研一說的事情表達意見。

資產稅乍聽之下好像是筆很龐大的支出,可是後來想想,課徵資產稅好像是比較公平的;與其大家一天到晚在想說要怎麼避稅,不如訂出一個規則,看是百分之一還是百分之五,這樣大家都不用煩了,努力賺錢就對了,反正不管賺多少都是繳一樣的稅,倒不如努力賺錢來投資;然後投資又可以帶動整個社會的消費……從根本的結構開始改造,國家才有機會往上提升。

只是關於減輕納稅人負擔的國家政策問題(尤其是稅務方面),呃,因為我對這種事情沒有興趣,所以不很瞭解,但總隱隱覺得好像過於理想化,比如說,用資產稅課稅的話很好,試算之下好像夠用,但是那是結合了其它政策才夠用,比如說大幅裁減公務員……嗯,這部分真的不很瞭解,就不多說。

整體來說,M型社會教我用一個新的角度來看這個社會,雖然書中講的是日本社會,但是無論從歷史的角度,或是地理關係來觀察這二個國家,台灣的社會走向有部分與日本很類似,例如像是愛用日貨,例如像是人口高齡化、少子化等等。對這類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這本書,應該會有收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cho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