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電影「網路上身」上映的那個年代,網際網路並不如現今如此普及,劇中女主角利用網路與客戶聯繫,運用網路購置日常生活用品,包括食物。這些行為在當時看來是多麼的遙不可及,但隨著科技的進步與時代的變遷,網路購物儼然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雖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擁有SOHO族在家工作賺錢的能力,可以足不出戶地運用網路從事各種消費活動,但就現況而言,「消費」的確不再如過去般,與「出門」劃上等號。

人與人之間不再以面對面的方式交易之後,以往一手交錢一交貨的消費模式也已經無法在網路上成立,各種網路付費方式因應而生。如線上刷卡、貨到付款(經由宅急便/7-11等第三者收取貸款)、匯款/ATM轉帳等等。就學生個人經驗而言,即使線上刷卡已經如此方便,但是考量網路消費安全的問題,學生仍然選擇以7-11取貨付款做為最主要的消費方式。於是如何保障消費者個人資料的安全,以及如何保障網路店家接受的信用卡卡號非盜用、偽造,成了另一個值得研討、改善的問題。

於是當各種防偽措施都宣告無效之時,惟一無法偽造的指紋便成了最後一道防線。身份證即將換發,在內政部的政策中確認了在換證之時,必須在戶政機關中按捺指紋存入資料庫;留存指紋的原意是防止偽造文書之情事發生,但是若依此發展下去,未來的世界裡很可能演變成如「網路上身」中,人的身份、資料,將全數以數位的方式留存,未來的身份認證即將自現今的「人」轉變為被數位科技取代;看以系統化的將人出做分類、區分、辨識,以便統一管理,事實上卻在背後隠藏了更多危機。

在網際網路的社會裡頭,無論是對於熟識的朋友或者是陌生人,人們可以彼此交流、交換生活心得,躲在屬於自己的角落裡,隨心所欲的選擇公開/部份公開/隠藏個人真實身份;網際網路提供了很大的空間讓人自由選擇以何種面貌示人,人們可以在其中探索自己真實的一面,或者在其中補足真實生活中的不足;可是當身份的認證數位化以後,當網際網路被全盤接受、肯定,當人們越來越不需要出門與「人」接觸以後,現今的都市生活、人際關係會變成什麼樣子,令人無法想像。

由於交通工具變得更快速,且逐漸朝地下化演進,對於都市的印象已經自過去的線性變成點狀、從連續變成片段、由清晰變成模糊;對人也是,過去的農業社會裡,隔壁村的阿牛娶妻生子諸如此類的消息時有所聞,當時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溝通,似乎是天經地義;移至最近的時代,還未有網路的時代裡,巷子口的那家人又在打罵小孩的聲音也能清晰聽見;如今住在大樓裡,要與住在對門的鄰居碰上一面已經很不容易,有機會同乘電梯上下樓層,卻也僅止於點頭微笑;學生常想,如果現在來個全台大停電,電視開不了,電腦無法運轉,報章雜誌也無法閱讀的時候,人們到底還剩下些什麼?

這樣的生活型態好像已經習以為常,人們在網際網路裡生活成了常態,面對來自社會的壓力,人們無法不使用網路來進行各種活動。就如同行動電話,過去行動電話尚未普及的時候,遇到須要留個人資料的情況時,大家自然而然地會在欄位裡留下家裡的室內電話號碼,但在這個時代裡,不管是在政府機關、私人單位,或者是向新的朋友索取聯絡方式,或是遇見了失去聯絡方式的友人,大家留的都是行動電話號碼,室內電話的存在彷彿是因為寬頻的連線需要透過室內電話而存在,室內電話響起的次數也已經越來越少,在這個時代裡,沒有行動電話的人會被視為異類,也會令人感到難以置信。網際網路的運用也如同行動電話,這個時代裡,沒有MAIL ADDRESS的人同樣令人感到驚訝,在這樣的社會壓力下,使用網際網路似乎成了一種社會規範。

過去到現在,與人取得聯繫的方式自室內電話,變成行動電話,之後再變成電子郵件,現在,各種即時通訊軟體則逐漸成為另一種主要的聯絡方式。最早的即時通訊軟體是ICQ,現在則是以MSN及YAHOO!!即時通為主要的通訊軟體,不管是商務上的需要或者是個人與家人、朋友聯繫的需要,因網路的蓬勃發展而生的即時通訊軟體也變成一種必須。

即時通訊軟體的存在的確為人們帶來了許多便利,討論某事的時候可以輔以圖示說明,甚至有不同觀點時可以即時提出討論;遠方的甚至是在國外的朋友、家人,不再需要耗費大量的電話費及郵件費取得聯繫,運用即時通訊軟體可以看到彼此的身影、聽見彼此的聲音;但是,在彼此的眼裡,人們卻在不知不覺中,把彼此變成了符號。

連絡人的名稱一字排開,大多數人會以當時的心情、情境更改暱稱,即使並沒有交談,人們還是可以從暱稱得知對方今天的遭遇、今天的心情,在彼此心裡默默地參與了彼此的心情轉換;但是,太多的連絡人讓我們無法立刻分辨出誰是誰,惟一提供辨識的訊息,剩下彼此都無法更改的登入帳號,於是人們只知道wu0421是過去的同事、sunny19790521是專科同學、yuchia604則是國中同學……朋友、家人、同事、同學都是一個又一個的符號。

但在符號的背後,真的是我們所以為的那個人嗎?學生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學生使用別人的電腦時,另一位共同的友人傳來訊息,就這樣在線上聊了起來,一直到交談結束,那位共同的友人都沒有發現與他對話著的,並不是他所以為的那個人;同樣的事情也許也在不同的地方發生著。

如果在未來,無論何時何地,辨識人的方式變成了以符號做為惟一的識別,那麼在這樣的世界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是什麼?就像電影「網路上身」的劇情一樣,私人的符號被盜用了以後,真實的自我就彷彿在世界中消失了一樣,人人都對自己視而不見,因為這個「真實的人」並不具有任何身份,也就是說一但一個「真實的人」沒有一個符號可供辨識、確認,就像是電腦的網路卡失效了以後,無法提供一個符號在網路的世界裡被認可,於是這個網路卡的號碼/位址,就形同消失了一樣,也於是,和這龐大的網路世界斷絕了聯繫。

在很早以前,在戒嚴之前,電視只有三台,媒體的報導不斷地、選擇性地對人們釋出各種訊息,然而這些訊息卻是單一且一致的,人們的生活、思想,都被電視影響,進而認為那是不變的道理、真理。這種情況一直到現在仍然沒有改變;由於媒體的操作,人們只能單一地不斷接受電視所給我們的訊息,雖然只是觀看,人們並沒有實際參與,也並沒有互動,但這些訊息卻大大地影響了人們的行為規範及思考模式,因為人們在別人的遭遇裡得到了啟發,從新聞、歷史裡得到了別人的教訓。

人們使用電視的習慣也並沒有改變,人們如同過去一般,從看電視的過程中獲得別人的教訓,也獲得資訊;不同的是現今的有線電視台的台數變多了,甚至多到不知該如何選擇,經常可以看見的是人們拿著遙控器,如同滑雪般,從編號第一台一路滑到最後一台,再從編號最後一台滑回第一台;然後由於頻道太多,不知該在哪一台停留,於是,不是繼續滑下去打發時間,要不就乾脆關了電視,再打開電腦。另一種情況是,因為頻道變多了,也變得彷彿每一台都很好看,於是如同使用電腦一樣,失去了等待的耐性,這台廣告了,便立刻轉到另一台,等到廣告了,再轉台,如此週而復始。

這樣的使用模式使得在電視上的廣告效益大大地減少,於是商業團體逐漸地把廣告預算挪到網路上,把心思花在如何吸引網路使用者的停留、觀看。網路的資訊何其多,為了吸引網路使用者,各種有趣的文案於是衍生出來;過去,廣告的文案少有變化,多是著眼於商品本身,強調其機能、功用,但是近來卻是經常看見以同音字做為廣告文案的方式來吸引人們駐足;一開始的時候,這種廣告手法的確很有趣,但是當打開電視、翻開報紙、瀏覽網頁全都是以這種方式做為文案的起頭的時候,會不會有越來越多的積非成是,越來越多的文字遭到誤用,會不會影響的是正在學習中的兒童?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的距離變短了,獲得資訊進而改變自己的想法、看法的距離也變短了,可是在實際上的距離卻遠得無法想像。朋友久久碰面一次,道別時說的話不再是「下次見」、「電話聯絡」,而是「NSN見」、「寫MAIL給我」;想要獲得資訊的時候,不再是走向圖書館或者是向專業人士詢問,而是轉而坐在電腦前面,接著連線、上網搜尋。網路的生活已經無法自人們的生活中抽離。

人們的關係越來越薄弱,所有的資訊都源自網路與電視,會不會演變到了最後,人們的想法、思慮、感知,完全受到各種媒體的影響,媒體操作者的看法就是大眾的看法,媒體操作者的觀感就是大眾的觀感?現在的入口網站大多有提供新聞的服務,然而這些新聞的來源並非入口網站本身的記者,而是來自各大媒體,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會不會在不知不覺中思想被改造,會不會到了未來,所有的人都抱持相同的看法?然而,如果在社會中存在著的只有一種聲音,那麼,人和機器的差異性會不會只剩下體溫的差別?

網際網路的發展,的確為人們、為世界帶來了許多便利,在溝通上、在文件的傳遞上,也的確省下了為數可觀的成本(無論是經濟成本或是人事成本),可是網路的便利卻也帶來許多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其背後所必須付出的社會成本,應該是每個網路使用者所應該要仔細思考的。




備註:這是去年7/10寫的文章,到現在看來還是挺具原創性的,每一個字都是出自黃小蘋之手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cho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